2015年7月29日星期三

《十分男人,百分人生》座谈会

带着非常期待和愉快的心情,终于在17/7的时候(即两个星期前),参加了由大众书局所主办的《十分男人,百分人生》的座谈会。这次的座谈会一共有三位讲员:跨界才子刘轩、网络作家兼导演九把刀及大马电视主播叶剑锋。当天的主持人乃是来自988FM的林丽叶。

在座谈会里,从他们的言谈中,较为深刻印象的是:

1. 刘轩
~有时候,一个果敢的决定和行动,会非常深远地影响一个人的命运(生活)。例如:刘轩提到他如何勇敢地回头叫醒他欣赏的女孩(就是他现在的妻子)——那时,她正在睡梦中——并索取电话号码的故事。
~心理学乃是个科学,是可以帮助人,改善人生活素质的学问!
~每个演员的角色,都是在提供某种的服务,皆在满足某个的需要。
~父亲的影响和栽培,培育了今天的他(如教导他成语)。
~欣赏他讲话时的肢体语言,果然是高手!

2. 叶剑锋
~从他生命里,感触到如何学习和克服照顾患有老人痴呆症的母亲。
~原来他的家乡是芙蓉!
~有时候,我们需要在生活中,暂停无谓的活动,好让我们可以过我们想要过的生活。

3. 九把刀
~你喜欢演戏吗?那就表演个蜘蛛来看!
~即使现在从事您不喜爱的工作,那也没关系,因所赚到的钱,可以换取您喜爱的东西!
~父亲也是扮演着重要的培育角色。九把刀在中学时,每当写作文的功课时,都必须给父亲过目,评审他的文章,是否有优质的中心思想。修改后,才可以交给老师。这种的压抑式训练,引爆了九把刀在长大后那种无拘无束的自由和创意写作。


后记:很庆幸,有机会出席此座谈会。美好学习,美好回忆!

注:照片取自网络。

2015年7月17日星期五

《模仿游戏》电影观后感


  几个月前,看了一部非常精彩、感动却又是让人感到极其难过的电影。这部电影的中文译名是《模仿游戏》或《解码游戏》(The Imitation Game),这是根据安德鲁·霍奇斯(Andrew Hodges)所写的传记《艾伦·图灵传》(Alan Turing: The Enigma)改编而成,由著名的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Benedict Cumberbatch)和凯拉·奈特莉(Keira Knightley)等人主演。这部电影还获得了奥斯卡奖8项提名,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男主角、女配角、改编剧本、原创配乐等。电影内容主要讲述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密码分析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艾伦·图灵(Alan Turing)在二战中帮助盟军破译纳粹德国的军事密码(Enigma)的真实故事。


  电影观赏后,个人有一些的感触和反思:

1. 艾伦·图灵是个真正的无名英雄。
  因着他的才能和努力,不仅促成了二战的结束,而且还挽救了成千上万的兵士和平民的性命。可是,因着政府要保密的缘故,即使是成就了如此的伟大任务(几乎可以说是拯救了世界),然而,却没有人知道他到底为世人做了什么、贡献了什么。可见,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是有许许多多的无名英雄存在。试问即使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在乎,您还会继续做您认为对个人、家庭、教会或社会有贡献的事情吗?


2. 艾伦·图灵不仅头脑厉害,而且体能还很健壮!
  根据「维基百科」(Wikipedia)的资料,图灵还是一位世界级的长跑运动员。他的马拉松最好成绩是2小时46分3秒,比194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金牌成绩慢11分钟。1948年的一次跨国赛跑比赛中,他跑赢了同年奥运会银牌得主汤姆·理查兹(Tom Richards)。您可以想象一位数学家,同时也是一位马拉松选手吗?谁说头脑厉害的人,体能就必须很糟、很差劲?可见,头脑厉害和身体强壮,不仅没有冲突,反而是可以共存的。话说回来,2015年只剩下几个月而已,对于年初所设定的目标,如:减肥、减肚腩,进行得如何呢?说好的身体健康呢?


3. 虽然艾伦·图灵是位同性恋者,但我反对强迫性地向他进行「治疗」。
  图灵因着同性恋的倾向而遭到的英国政府的迫害。当时,英国政府为了要「治疗」他,于是就为他进行了女性荷尔蒙(雌激素)注射「疗法」(即化学阉割)。在治疗的期间(约有一年多的时间),药物产生了副作用,包括乳房不断发育等,使得图灵在身心上受到极大伤害。1954年,图灵因食用浸过氰化物溶液的苹果死亡(享年41岁而已!)。是自杀抑或是意外?没有人知道答案。不管大家对同性恋的议题有何看法,个人认为,这样的「治疗」显然是不正确、也是不人道的!无辜的生命,就这样被摧毁,实在闻者伤心,听者流泪。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回应同性恋者呢?倘若我们一意孤行,只为了想要强硬地「改造」或「治疗」他们,说不定,我们也可能会成为了另一个导致图灵自杀的共谋和共犯。(前几年,因着有几万人的签名请愿,终于在2013年12月24日,英国司法大臣宣布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赦免1952年因同性恋行为被定罪的艾伦·图灵。)个人觉得,年纪轻轻的图灵在40岁前,就足以拯救和影响整个世界,倘若图灵能够健康的活到年老,他的贡献岂不是能够更大、更深、更广吗?但问题是,我们愿意给图灵一个机会吗?


2015年7月16日星期四

热血教师!

  
  前一阵子,在网络上看到一篇新闻,题目是「中国民间牛人自制钢铁侠反浩克装甲」,内容主要是讲述中国一位名叫邢一乐的26岁河南美术教师,他作为钢铁侠(Iron Man)的超级粉丝,由于看了《复仇者联盟:奥创时代》(Avengers: Age of Ultron)的电影预告片(Trailer),趁着电影《复联2》还未正式上映前,就已经在自己的地下停车场工作室内和助理花了2个月时间,自费数万元,打造了属于自己的反浩克装甲(Hulkbuster)!


  根据新闻资料,这个反浩克装甲,重达半吨,高达超过11英尺(约3.5米高),整个装甲由大约100份玻璃纤维构成。值得一提的是,此模型的头和手是可以移动的!


  追查之下,原来,这位邢一乐美术老师,在去年(2014)的时候,就已经在学校里打造了电影「变形金刚」(Transformers)里的「大黄蜂」(Bumblebee),此一模型是他带领班级同学,耗时3个月合力完成的。在整个制作,「大黄蜂」使用了金属、玻璃钢、汽车零部件等材料,一共花费了5万余元。不仅如此,按邢老师的讲解,此「大黄蜂」身体内部还装有电路,在夜晚,其眼睛、身体部位还可以发出光亮呢!


  对于邢老师的「大黄蜂」这个创举(创意之举),学生们的回应都非常积极和备受鼓舞的。学生刘恒回忆说:「这是件很酷的事情,既升温了和老师之间的感情,又能够让我们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锻炼动手能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而另一位同学张鑫说:「和老师一起制作『变形金刚』既有趣,又能提前接触一些美术、工业设计、雕塑方面的知识,发挥创造能力,为大学做准备。同时,动手实践又避免了课堂学习美术知识的枯燥无味。」笔者认为,如此的师生互动关系或学习环境,必定会为学生或校园带来许多的正能量和乐趣!


  在接受采访时,邢老师告诉记者,他如此做的原因,乃是因为「我希望将我的兴趣与学生分享,使他们在玩耍中锻炼美术专业技能,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与能力,同时感受完成一件工艺品的成就感与喜悦感,丰富其课余生活。」这就是典型的热血教师的回应啊!能够把能力和兴趣(或热忱)集合并应用在工作上,这才是强者(王道)!难怪有人说过:「找到你热爱的工作,你就一輩子不必再工作了。」(Choose a job you love, and you will never have to work a day in your life.)


  不管您是否欣赏或喜欢邢老师的作品,但笔者认为,邢老师确实发挥出了所有热血老师的共同特质:热忱!他不仅有能力(创作),更重要的是他热爱他所从事的美术和创作工作。不但如此,他也热爱把他所热爱的知识、兴趣和技能,教育给他的学生,与他们分享。生命影响生命,就如此发生了。因为,「我们无法给别人,我们身上没有的东西」(you can't give what you don't have)。


  安静和反思:我们的生活,还有热忱吗?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好让我们心中的「火」(热忱)能够再次地重燃起来?但愿,邢老师的那股热忱,也同样临到您和我。加油!

2015年6月7日星期日

《坏鬼比喻:马太福音篇——纠正新约比喻的常见诠释》读后感



  大约在上个月中,非常感恩能够透过香港基道出版社的面子书(Facebook)所提供的国际网购和邮寄服务之下,得以在很快速的时间内,成功购买到曾思瀚博士最近「新鲜出炉」的《坏鬼比喻:马太福音篇——纠正新约比喻的常见诠释》!

  无疑,这对曾思瀚的书迷来说,以及喜欢研究耶稣比喻的读者而言,这本书的出版,确实是个大好的消息。因此,书一出版,就马上订购!先睹为快!(说实在的,有关耶稣比喻的书籍,坊间的中文书籍并不缺乏,然而,大部分皆属于讲道信息或灵修类的——当中不仅没有严谨的释经进路,而且信息通常都严重地误导读者。)

  曾博士的《坏鬼比喻:马太福音篇》,如书名指出,乃是诠释马太福音里的耶稣比喻。本书一共处理了马太福音里的15个比喻,当中包括非常著名的比喻,如:撒种的比喻、稗子的比喻;包括非常难解的比喻(虽然几乎所有耶稣的比喻都是难解的),如:葡萄园的比喻、凶恶园户的比喻;同时,也包括非常熟悉却常常被误解的比喻,如:十童女的比喻、按才干受托付的比喻等。全书一共有251页(不会太厚,也不会太薄,刚刚好)。

  论到本书的特点或方法论,曾博士是以非常创意和独特的方式——「反转」(backward)的阅读策略——透过将耶稣的比喻反转来讲述,引领读者对照一向熟悉的比喻以及除去所有张力的手法来改编的比喻,并在这种张力和陌生感的情况下,藉以带出原有比喻的「颠覆性」和理解比喻故事中的关键因素。不仅如此,曾博士惯常地以叙述评鉴(Narrative criticism)或叙述诠释法的进路(一种着重经文的文学向度,如:情节Plot、人物Characters、布景Setting等的诠释法),为经文诠释提供更恰当的论述,使比喻的意义更符合经文的上下文及原本的处境。不仅如此,曾博士还把耶稣的比喻,置于当时和现今的处境来解读,使得我们能够更明白当时的文化、历史处境和现代读者当下情况的相互关连,好让我们在今天的生活里仍然得以体现神的话语(耶稣的比喻)的大能。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除了论述耶稣的比喻之外,而且还提供了导论「研读马太福音的比喻——马太的世界」,使读者得以更加明白马太福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藉此,我们不仅的可以更理解马太笔下的耶稣的比喻,同时也得以明白马太时代的信仰群体的处境。另外,本书也为每个比喻提供了讲道信息大纲,这对于讲道者而言,是个极大的便利(前提是:如果您有勇气以耶稣的比喻作为讲道信息!)。对于个人或小组而言,每个的比喻,也设有一些的反思问题,以供读者进一步的反思,或作为小组讨论的用途。

  最后,个人也发现到,本书的另一特色之一,乃是没有繁多的注脚(Footnote)、希腊原文或一大堆的学术专有名词(即难明生字)。因此,即使没有受过神学教育训练的信徒,也可以看得明白、也同样可以从中获得极大的益处。还等什么,赶快去购买一本吧!

2015年5月17日星期日

在Avengers的英雄角色里,为何我最喜欢Iron Man?


  《复仇者联盟2:奥创纪元》「Avengers: Age of Ultron」乃是一部非常受欢迎和卖座的电影(单单在24天内,全球票房超过美金$1 Billion)。从漫画变成电影,无疑地,这是漫威(Marvel)粉丝和影迷的福气。在Avengers众多的英雄角色里,如:Captain America、Thor、Hulk、Iron Man、Hawkeye、Black Widow、Nick Fury等,个人最喜欢的角色乃是Iron Man!为什么?原因有三:


1. 与其他角色不同,Iron Man(Tony Stark)是没有超能力的英雄。
  Captain America是科学下的产物,在注入一种特殊的药剂过后,就有了超凡的体能。Hulk也是相似,他是科学实验的受害者。因一次的实验意外,遭受伽玛射线的照射过后,每逢在愤怒的情况下,就会突变成威力无穷的绿色巨人。Thor更不用说,他都不是「人」,而是来自其它星球的「半神半人」(demi-god),只要有「雷神之锤」在身,要呼风唤雨,闪电打雷,高速飞行,一一都可以做得到。虽说Hawkeye、Black Widow及Nick Fury也可以归类为没有超能力的英雄,可是他们都是属于「神盾局特工」(S.H.I.E.L.D.)组织的成员,个个都是受过严格特种部队式的训练。比较之下,Tony Stark(Iron Man)是没有超能力的,他只是个平凡的人,也没有受过任何的武装训练。他仅有的,乃是聪明的科学头脑,以及有很多很多的钱(和蝙蝠侠相似,他们之所以可以成功,皆因上一代为他们留下非常巨额的遗产)!在Iron Man电影系列里,个人很喜欢第一部电影的标语(Taglines):「Heroes aren't born. They're built.」换言之,Tony Stark之所以可以成为英雄,不是因为天生就是如此(或天生就有超能力),而是他一手努力「打造」的结果。其实,Iron Man是他凭着知识、科技、研究、实验等,所结晶出来的产物。因此,Iron Man可说是较为「真实」和「人性」的英雄。



2. 喜欢他努力和锲而不舍的特质。
  若有观看过《钢铁侠》(Iron Man)电影系列(至今一共有三集)和《复仇者联盟》「The Avengers」电影系列(至今有两集),您就可以发现到,Tony Stark其实是个非常努力、非常认真和不断创新的家伙!从他第一个研发、打造出来的Iron Man(Mark 1)直到最新的那一个(Mark 43),以及很酷、很强大的Hulkbuster,若没有算错的话,Tony Stark前前后后一共研发了至少43(若不包括Hulkbuster)不同款式和不同功能的Iron Man。这样高度的生产率,除了归因于Tony Stark的聪明和才干之外,更加重要的因素,乃是他不断专研、不断尝试、不断发明,锲而不舍的认真态度!正如复仇者联盟2:奥创纪元》所让我们看到的,Tony Stark最担心和害怕的是:他努力的不够多(以至于救不到他的伙伴)!因此,这让我们尝试了解到,原来在Tony Stark最深层的内心世界里,他把恐惧转变成驱动力,驱使了他不断的研发出43个款式以上的Iron Man。甚至到一个境界,他所制造的「反浩克装甲」(Hulkbuster)竟然可以打赢(收服)威力无穷的绿色巨人Hulk!Tony Stark证实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励志理论:后天的努力,可以战胜超能力!这种科学家的精神,实在是值得大家的学习和效法。



3. 在他里面的,比外面的更强大!
  说到底,Iron Man只不过是一个装甲(suit)。即使所有的装甲被摧毁了,他永远都是Iron Man——他仍然可以凭着他的专业知识和坚韧的特质(打不倒的精神),重新制造出全新的装甲——因为有一天Iron Man将会再回来(这似乎是电影Iron Man 3在结束时所要带出的信息)。可见,重要的不是被打造出来的装甲,真正重要的其实是内心的特质和态度。因为,在他里面的,比外面的更强大!


2015年5月8日星期五

阅读分享《我比别人更认真:刻意练习让自己发光》


  非常「幸运」的,在书局里无意地发现了这本书——《我比别人更认真:刻意练习让自己发光》。虽然封面和书名并不出众,不过它的英文标题则深深的吸引了我!(后来才发现到,本书的英文原著其实是一本非常畅销和受欢迎的书。)


  不得不提的是,中文译本和英文原著的书名,是全然不同的。英文原著的名称是:《Talent is Overrated: What Really Separates World-class Performers from Everybody Else》直译是:《天赋被高估了:到底是什么让世界级杰出表现者从平庸者分别出来?》(我猜,或许中文直译并不那么吸引人吧,所以才引用《我比别人更认真》?)

  话说回来,本书的作者柯文(Geoff Colvin)是位多才多艺的人,除了是位犀利又资深的评论家、专栏作家之外,他本身还是广播节目的主持人。不但如此,他也是位广受欢迎的演说家,应邀在全球发表过数百场的演讲。

  本书的内容和论述都非常的扎实,不仅有许多的理论和研究支持,同时富有许多的真实故事和例证(范畴横跨音乐界、运动界、商业界、教育界、心理学界等)。尽管如此,本书也可以说是属于那种容易明白(让人爱不释手,甚至可以让人一口气想读完整本书的那种!),同时却是那种需要花一生人的时间去应用、操练和实践的那种书!

  个人观察到,本书至少有三个重点值得分享和学习:

1. 卓越者的天赋和我们对天赋的认知根本是两回事。
  即使真有所谓的天赋,天赋也绝对不足以解释这些人的成就。说白一点,「天赋」其实没那么重要。也就是说,没有人是天生的钢琴大师、一流的医师或一流芭蕾舞者。天赋绝不是成功的直达车。可是,相反地,只要投注大量时间和努力,平凡人也能保证成功吗?是否还有其他关键因素?

2. 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是最能解释卓越表现的因素。
  研究证据显示:不论是伟大的运动员、音乐家、科学家,为了在特定领域精益求精,他们投注全副热情、不计牺牲,进行长达一生的「刻意练习」。「刻意练习」是专为突破现况、更上层楼而设计的活动;它挑战你的心智,需要教练从旁协助。没有十年苦心钻研,难有出色表现。透过投入大量心力,寻求更高阶的指导;不断走出舒适区;并在正确的训练、改进和练习之下,凡人也能领先群伦,最终得以精通某个领域。但是,刻意练习苦得不得了。如果没有热情的加持,如果没有一股真正特别的动力驱使,没有人能通过这种煎熬。到底这些人是如何获得热情的「燃料」呢?

3. 热情是渐次发展而成,并非一开始就全盘到位。
  为什么有人愿意为了远在多年之后才能得到的回报而忍受煎熬和痛苦?在启动自我驱策里发展的过程中,童年尤其扮演重要的角色(即在年幼时受到父母的督促、影响和鼓励)。成就愈高的人,起步的年龄愈早(在某个领域比其他人提早接受训练)。在接受指导的早期就得到对自身才华的肯定,孩童会因此投入更多心力。取悦父母和老师不再是他们最重要的驱策力。此时,这个领域已成为个人的特殊兴趣。当挑战难度与个人技能相当时,他们的喜乐感会增强,时间会变慢,仿佛进入一种「神迷」(flow)或「高亢状态」,藉着感受到一股动力,驱策自己钻研数十载。

反思:
~卓越之路不是保留给少数命定幸运儿的特权,它是你、也是人人都能走的路。
~你相信追求卓越是你能决定的事吗?
~你相信只要实行设计适当的刻意练习,一天数小时、全年无休、多年如一日地专注努力,
    你的表现就会突飞猛进、最后登峰造极吗?
~如果你相信,至少有可能努力而为,因此表现出色。
~但,如果你相信自己的表现永远受制于缺乏内在天赋,或是缺乏你认为必要的某个层次的
    一般能力,那么你压根不可能去努力。
~你真心相信什么呢?

2015年5月3日星期日

为何要写部落格?(十二个原因)


为什么要写部落格?其实,答案是随你喜欢!每个人写部落格的原因都不尽相同,以下是笔者所猜测的一些原因:

1. 资讯分享。
从媒体层面来说,部落格乃是一个管道,让人可以分享资讯。不管是你现在正浏览着的这篇文章或其他的部落格文章,其实都是资讯的传达和接受。简言之,写部落格就是要资讯分享,不管你写的纯粹是日记、影评、美食介绍、旅游心得、政治伟论或垃圾信息等,通通都可以包括在资讯分享这原因里。

2. 把思想化为文字。
语言文字的表达乃是源自我们内在的思想。然而,要把思想化为文字,是个需要学习和操练的过程。当一个人学习把脑海里的思想透过文字写出来的时候,就会发现其思路就会越来越清晰、更加有条理。因此,写部落格,确实是个很好的管道,让我们学习把思想「道成肉身」地化为文字。

3. 抒发情绪。
写部落格不仅是思想的表达,其实也包含了我们情绪(感性)层面的抒发。难怪乎,有些人不管在开心或不开心的时候,都会在部落格里尽情的狂写。写完之后,就会发现心情确实是舒服很多。若你有很多的情绪却没有抒发的管道,不妨考虑试试看写部落格(建议:以匿名的方式写似乎会比较理想。不然,后果自负!)。

4. 操练写作。
写部落格也是个很好的管道,让人操练写作。不管写的内容是什么,不管篇幅有多长,只要操之以恒,不断的练习和改进,深信写作的功力会大幅度的改善和提升。

5. 为自己留下痕迹。
所谓「凡走过的必留下痕迹」。同样,「凡写过的也必留下痕迹」!有时笔者在想,一个人如何证明自己曾经活过在这世界呢?或许一个简单又低成本的方式就是写部落格。即使某一天,你我都不在这世界上了,但曾经写过的文字(和其精神),都会存留下来,继续让后人阅读和知道。

6. 想让别人认识你更多。
有时候我们不仅是想知道相关的资讯,有时候还想要更多知道有关传达资讯的人。如之前曾指出,部落格乃是我们的思想透过文字而被写出来,因此,其他读者可以透过阅读我们写的部落格而认识我们的思想(包括认识我们的价值观、所关注的议题是什么等)。

7. 学习持续做好一件事。
若要经营得好,部落格就需要按时(持续地)有新的文章推出。然而,许多曾经写过部落格的写手都知道,要维持或持续地写部落格是件不容易的事(笔者绝对感同身受)!不然,就会沦落到「三分钟热度」的情况里。可见,持续地写部落格,也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去操练把一件事情做好,并学习做得持久。

8. 发挥灵感创意。
与上一个原因有关。要持续地写部落格,所涉及到的是灵感和创意的发挥。有时候,写了几篇部落格后,就会发现灵感耗尽,不知道要写些什么。可是,这其实就是写部落格的挑战,让我们透过不断的尝试去写些新的东西或写一些不同的东西,好让创意和灵感能够取之不尽,越写越有创意,越写就越有灵感。

9. 寻找志同道合的人。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的读者或许因为被你所写的部落格题目或题材而吸引,所以才浏览你的部落格。说不定透过留言或交流,藉此能够认识到一些新的朋友,即志同道合的人。

10. 想要成为一位部落客(blogger)。
可能因为个人的职业、兴趣或才能,又或者,有的人想要寻找身份的认同(即认为成为一位部落客是一件很酷的事情),于是就立定心志,竭力地把自己的打造成一位成功的部落客形象(或是把部落客当作是一个美好的职业)。

11. 发挥影响力。
和第一个的原因有些相似。即期盼透过资讯分享——把知识、价值观或感受,传达给读者知道,藉此影响读者的思维和认知。受影响的读者越多,其影响力就越大。

12. 无聊,得空没事做。
这还需要解释吗?期盼这不是你和我写部落格的原因。不然,就可悲了。毕竟,在生活中仍然还有许多很有意义的事情正等着我们去做啊!

倘若你是位部落客(写手)的话,请问以上所列出的十二个原因,那个是你写部落格的原因呢?抑或是,另有其他原因呢?欢迎分享和回应。谢谢阅读! :D

2015年4月29日星期三

如何同理一位病患者?



昨天中午,和同事一起到医院探访一位会友。对方患有先天性(遗传性)的疾病,从出世到现在,已有好几个十年,每天都与疾病共存和搏斗着。探访后,心中有些感触,于是想和大家一起分享和学习。

根据维基百科(Wikipedia),同理心(Empathy)意指「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的一种方式……就算是自己的看法与人不同时,也能够理解对方在心理、情绪或行为上的反应,但能够理解并感同身受对方的反应并不代表是认同对方的行为。」在此短文,笔者尝试去探讨一位病患者可能会面对的五个范畴上的挣扎,藉以促进对病患者的同理:

1. 身理上的折磨。
显然地,病患者最基本的挣扎当然是身体上的痛楚。有谁比病患者自己更了解、更体验到痛苦的真实性呢?每天日日夜夜都需要经历生理上的疼痛、辛苦、软弱和不便,而且还必须要定期服用或注射许多的药物。试问血肉之躯,如何能承受之呢?

2. 心理上的煎熬。
著名的医生伊丽莎白•库伯勒-罗丝(Elizabeth Kübler-Ross)曾在她1969年出版的《论死亡与临终》(On Death and Dying)提出了「哀伤的五个阶段」(Five Stages of Grief),指出人对待哀伤(如亲人离去、身患重病)、灾难(包括个人的损失,如失去工作、收入或自由)的过程中将有的5个阶段,它们是:
  1. 否认:「这不可能会发生!」 
  2. 愤怒:「为什么是我?!」 
  3. 讨价还价:「要是我有好好照顾身体的健康,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情况。」 
  4. 抑郁:「我太难过了,活着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5. 接受:「既然我已经没法改变这件事了,我就好好准备吧。」
后来,在2004年,库伯勒·罗丝在逝世前出版了《当绿叶缓缓落下》(On Grief and Grieving),对自己的模式进行修正和补充,主要强调「哀伤的五个阶段」并非直线进行,哀伤者会在不同的阶段中摇摆不定、有时会直接跳跃不同阶段,甚至同时经历几个阶段。

3. 经济上的缺乏。
现今的药物和医疗费都非常昂贵。加上病患者若因疾病而无法继续工作,其收入就会严重受到影响(所谓,手停口停)。生活和医疗费的开销和重担,严重地影响了日常的生活。有许多人突然身陷经济危机,都是与病痛(或庞大的医药费)有关。

4. 人际上的疏离。
因着某些个人心理因素,病患者一般上都不想麻烦别人,更不想让别人看到自己软弱和无助的一面,因此刻意与人保持距离(或是逃避)。又或者,因着身体上的不便(如无法自由行动),造成了许多社交活动都无法参与,因此,间接地薄弱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5. 信仰上的疑惑。
信仰是一个人的世界观的基础。身为一位基督徒,我们总是相信上帝是一位慈爱、美善的上帝,同时也是一位全能的上帝。但是,当有信徒遇到病痛时,我们难免会在信心上动摇,并呐喊出:「为什么是我?上帝祢在那里?」霎时间,我们似乎质疑了上帝的慈爱和能力。我们的信仰面对了认知和经验上的张力和考验。换言之,我们的「世界」已经混乱、失序了。

由此可见,一位病患者所遭遇的情况,是极其复杂的。期盼,当我们面对病患者时,能够尝试同理对方多一点,接纳对方多一点、包容对方多一点,以及帮助对方多一点。


注:欢迎留言回应、交流。若文章对您有帮助,也欢迎您告知笔者,或转发给他人。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