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9日星期三

如何同理一位病患者?



昨天中午,和同事一起到医院探访一位会友。对方患有先天性(遗传性)的疾病,从出世到现在,已有好几个十年,每天都与疾病共存和搏斗着。探访后,心中有些感触,于是想和大家一起分享和学习。

根据维基百科(Wikipedia),同理心(Empathy)意指「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的一种方式……就算是自己的看法与人不同时,也能够理解对方在心理、情绪或行为上的反应,但能够理解并感同身受对方的反应并不代表是认同对方的行为。」在此短文,笔者尝试去探讨一位病患者可能会面对的五个范畴上的挣扎,藉以促进对病患者的同理:

1. 身理上的折磨。
显然地,病患者最基本的挣扎当然是身体上的痛楚。有谁比病患者自己更了解、更体验到痛苦的真实性呢?每天日日夜夜都需要经历生理上的疼痛、辛苦、软弱和不便,而且还必须要定期服用或注射许多的药物。试问血肉之躯,如何能承受之呢?

2. 心理上的煎熬。
著名的医生伊丽莎白•库伯勒-罗丝(Elizabeth Kübler-Ross)曾在她1969年出版的《论死亡与临终》(On Death and Dying)提出了「哀伤的五个阶段」(Five Stages of Grief),指出人对待哀伤(如亲人离去、身患重病)、灾难(包括个人的损失,如失去工作、收入或自由)的过程中将有的5个阶段,它们是:
  1. 否认:「这不可能会发生!」 
  2. 愤怒:「为什么是我?!」 
  3. 讨价还价:「要是我有好好照顾身体的健康,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情况。」 
  4. 抑郁:「我太难过了,活着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5. 接受:「既然我已经没法改变这件事了,我就好好准备吧。」
后来,在2004年,库伯勒·罗丝在逝世前出版了《当绿叶缓缓落下》(On Grief and Grieving),对自己的模式进行修正和补充,主要强调「哀伤的五个阶段」并非直线进行,哀伤者会在不同的阶段中摇摆不定、有时会直接跳跃不同阶段,甚至同时经历几个阶段。

3. 经济上的缺乏。
现今的药物和医疗费都非常昂贵。加上病患者若因疾病而无法继续工作,其收入就会严重受到影响(所谓,手停口停)。生活和医疗费的开销和重担,严重地影响了日常的生活。有许多人突然身陷经济危机,都是与病痛(或庞大的医药费)有关。

4. 人际上的疏离。
因着某些个人心理因素,病患者一般上都不想麻烦别人,更不想让别人看到自己软弱和无助的一面,因此刻意与人保持距离(或是逃避)。又或者,因着身体上的不便(如无法自由行动),造成了许多社交活动都无法参与,因此,间接地薄弱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5. 信仰上的疑惑。
信仰是一个人的世界观的基础。身为一位基督徒,我们总是相信上帝是一位慈爱、美善的上帝,同时也是一位全能的上帝。但是,当有信徒遇到病痛时,我们难免会在信心上动摇,并呐喊出:「为什么是我?上帝祢在那里?」霎时间,我们似乎质疑了上帝的慈爱和能力。我们的信仰面对了认知和经验上的张力和考验。换言之,我们的「世界」已经混乱、失序了。

由此可见,一位病患者所遭遇的情况,是极其复杂的。期盼,当我们面对病患者时,能够尝试同理对方多一点,接纳对方多一点、包容对方多一点,以及帮助对方多一点。


注:欢迎留言回应、交流。若文章对您有帮助,也欢迎您告知笔者,或转发给他人。
        谢谢!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